卷六:杨威天第492章 风波又起(2/2)

幸亏朱万化不认识他,不知道这个名字,否则一定会想起“山本五十六”!

那五六说道:“炼铁的这一部分基本上可以,就是说我联省可以援建一座炼铁厂,生产能力可以达到日产五吨生铁,年产一千八百吨生铁,折合市制是三百六十万斤。这个数量按照清国目前的需求水平是足够用了,并且有部分出口贸易的能力。生铁的品质可以达到灰口铁的标准,远远强于民间冶炼的白口铁。但是炼钢技术是禁止出口的,我们不能违反规定。”

联省的炼钢技术是世界领先的,钢是军事工业至关重要的物资,现在是不能出口的。特别是炼钢、轧钢、先进的加工机床,这些都属于国家需要保留的技术。

豪格赶紧同自己的幕僚商议计算,计算过后,看来他们还比较满意。灰口铁经过铁匠炉的缎打,也容易制造出钢制品,比土高炉生产的白口铁要容易得多。特别是这个产量,对于农耕经济的清国,已经足够了。

与大明做比较,清国的这个生铁产量,对于有了初步工业的大明,只是一个小小的零头。现在联省的生铁产量已经接近百万吨,钢产量已经是四十万吨了。所以一个年产千吨的生铁冶炼厂不算什么。

钢的冶炼技术是不能出口的,这个口子已经封死了。

援建一座炼铁厂,连带着培训工人,这笔费用也是不小,清国要用稻米、海产品等等的来补偿。技术出口是最赚钱的,接下来还有朝鲜,他们同样需要大明的炼铁技术。

此外还有水泥窑、纺织机械等等,这些都是可以出口的技术装备。

清国与朝鲜的渔业纠纷,联省是很重视的,专门的使团已经出发,前往两国调查。使团已经得到指令,调解矛盾,划定渔业海域,同时要严厉的警告双方,大明不能容忍属国用武力解决纠纷!

这是朱万化的决策:任何扩张的野心都要扼杀在摇篮之中!

清国使者邀请联省派出使团前往清国,这个要求是合理的,联省必须派员前往清国册封皇太极为清王,使得清国名正言顺的成为大明(联省)的属国。为此联省衙门就要做准备,选择使团成员,准备册封的印信金册,准备礼物。

这个准备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督军朱万化只是一等公的身份,而册封的清王是有国土、有政权、有军队的王爷,这起码是亲王等级。

为此朱万化提议:用联省议会议长、大法官、联省执政官的联名名义。

联省的官员都摇头否决了。议长、大法官、执政官三家联名,如果用来授予朱万化王爷爵位还算勉强,可以解释为民意所向。用来对属国,各种册封之信物就只能是督军朱万化,没有他就缺少了基本的权威,这是不能拿民意说事的,册封属国与民意不沾边。

本来劝进的舆论已经暗流涌动,这一次联省的大员们终于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借口,劝进的风潮立即涌动起来。

......

我们不得不暂时放下开封的劝进风波,转过目光看一看南京的大明朝廷,因为几乎是同一时间,那边的风波也不小。

崇祯十一年的八月中旬,熊文灿的一份奏疏送到了南京。

这是由于十二师于八月份占领了梧州府、桂林府,废除、驱逐了朝廷的官吏,宣布对这两府实行军管。并且李定国给两广的巡抚衙门行文,声称:“梧州、桂林两府依然向两广官府纳税,巡抚衙门的政令,只要不损害我方利益,我十二师都能执行。请巡抚大人谅解我军的苦衷!”

这个官方行文并不是密件,两广的官员几乎都知道,熊文灿犹豫再三只好向朝廷上报,自称无能,请求处分。

熊文灿是抱着被罢官的心情呈报奏疏的,这份奏疏就引起了南京朝廷的一场风波。

国防军、联省蚕食、吞并的原朝廷的地盘不少了,国防军占领两广的局部之地不是第一份,从陕西省投靠联省起,河南、甘肃、四川、山西,这一连串的就是五个省,朝廷上下震动,但是很无奈,毫无办法,也就没有引起争论,最后大家闭口不提也就过去了。这一次丢了两个府却让官员们分成了好几派,朝臣们争得面红耳赤,这又是为何?

究其原因无非三点:第一,熊文灿把奏疏送来了,以前丢了那么多地方,可是没有一个巡抚向朝廷呈报奏疏。没有呈报就无需批示意见,大家都装聋作哑。第二,现在朝廷有点气粗了,因为杨嗣昌造出了火炮,官军不是软柿子了!哪能让联省随便的拿捏?还有第三点,首辅已经换了杨嗣昌,温体仁致仕回家养老去了。温体仁没有执政办事的本事,可是拉帮结派的本事不小。他是崇祯一朝在位时间最长的首辅,干了六年,朝堂上绝对是一言堂,大家都是一党哪能有争论,个别人有不同意见也形不成势力。温体仁一下台,温党树倒猢狲散,朝廷的形势就变了,因此就有了争论。

他们都争论什么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---第492章完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