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:杨威天第431章 绝妙的灵渠(2/2)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”
最快更新明末强国梦最新章节!
/> 南岭是分水岭,即河水要么向北,要么向南流去。没有贯通南北的河流,因此,南岭就断绝了南北的水道交通。
我们的先人利用湘江的这一段地势较高的地形,挖掘了灵渠通向不远处的漓江,灵渠全长二十多里,湘江向北在岳阳入洞庭湖、长江;而漓江则向南入西江,从澳门入海。这就贯通了南北的水道。
但是取湘江之水,还要保持湘江的航道,这就是学问了。
办法是在湘江上建一个阻挡(并非阻断的水坝)的挡水堰。水堰就是水位高了可以漫过去的低矮挡水坝,类似于现代的橡胶坝的作用,于是灵渠就得到了水源。
那么湘江哪一方如何行船呢?
挡水堰过去后,水道落差大,水流又很浅,无法行船。于是在对着灵渠的东方(灵渠是向西的),同样开凿一个水渠,绕上几个弯道使得落差平缓,水渠下方连接到湘江的河道。在挡水堰的作用下,湘江之水被两个人工水渠分流。
于是,湘江和漓江贯通了,这个工程只需要很少的维护,就可以一直利用下去。据考古学者考证,那一处关键的挡水堰还是两千年前的原建筑!它是建筑在沙滩河道上的,底部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桩,横竖排列打入沙石中作为地基,上面砌筑石料而建成的。挡水堰的后面为了防止水流冲刷,使用片状的石料,倒呛刺的方向插入沙中,在水流冲击下它们会越插越深,从而滞留泥沙,保护挡水堰。由此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。
那些做豆腐渣工程的是不是要脸红一下啊?
灵渠和灵渠前后的湘江、漓江,都是上游的河道,水流太浅,不能行走大型的船只。如果为了通过灵渠,选择的船只过小,并且不能使用动力(水太浅,无法使用螺旋桨),那么这条航线的效率就会极大的降低了。为此,朱万化提出分段航运的方案,让他们研究实施。
分段的方案就是在漓江的桂林起,通过灵渠到湘江的零陵(也称作永州)的这一段,全长一百六七十里,使用没有机器动力的小型客货船只,其余的航段,使用蒸汽机动力的中型客货船。在零陵和桂林设转运码头,客人在这里换船,货物在这里重新装卸。
转运的码头上,规划好转运衔接的航班,准备旅客临时休息的客栈,装卸货物的码头,这种转运方式保证了九成以上的河段使用机器大船,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航运的效率。
为了快速的装卸货物,朱万化按照现代集装箱的理念,设计了便于小型船只装运的小型集装箱和配套的起吊转运设备,以提高货物转运的效率。
为此就要建造一批适合于灵渠使用的小型客货船只,和一批标准划一的集装箱,这种船只主要靠篙桨人力行驶,也包括拉纤,这也需要造船厂的技术人员到达现场,考察设计。
这种运输集装箱的小船,构造特殊,整个船只的构造就是为了适应集装箱,结构紧凑整齐,有专用的起吊设备,装卸迅速。每一支集装箱都有货单,上面标明了重量,按重量配置,这就保证了船只的前后左右的平衡。
......
广东的事情还需要时间,慢慢的演化,我们再看看北方。
位于开封的黄河隧道工程,在崇祯九年的七月提前复工了,目的就是利用今年大旱枯水期到来的早,提前开工了。因为时间充裕,又有了去年的基础和经验,所以今年预定的工程量更大,有五里之多,工程量大也就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,赈济更多的饥民。
今年的大工程选择劳动力又有了新的条件,那就是家境贫寒,粮食短缺者优先录用,以便让官府开办的大工程救济更多的饥民。预计今年可以容纳三万劳工,加上他们的家属,黄河工程就等于赈济了十多万的灾民。这些灾民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山西、直隶的逃荒饥民,河南的这个做法也等于帮助这两个省救灾了。
新建的一段实验性的黄河隧道经受住了一个汛期的考验,朱万化曾经于汛期内亲自前往视察,遗憾的是今年黄河水量不大。但是河水毕竟从隧道上方通过,这个考验还是有效的。
问题也不是没有,隧道中发现了几处渗水点。朱万化告诉章世照:工程复工后,要把所有的渗水点挖掘开,堵漏修复,更重要的是查找原因,仔细地分析,作为今后施工的依据。如果不是技术原因,而是人为的疏忽,一定要严厉惩罚,公开处理,以儆效尤。
黄河的河道很宽,施工之前先要把主河道引导到不施工的地段,使得施工的区域全部干枯,便于施工。
七月初十,工程浩大的黄河隧道二期工程,在彩旗飞扬锣鼓喧天中复工了。
---第431章完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