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:崭露头第194章 奇怪的战争(2/2)
......
十月十七日,卢象升的大军渡过黄河,来到开封。河南奉旨召集的一万卫所兵已经集结在开封城外,与卢象升会合组成三万人的西路军。河北、河南的大军合兵一处,在开封城外扎营。
中午刚过,一队数十辆马车来到军营前,为首的一个商人打扮的年轻人,交给守门兵丁一封信,说是请转交卢大人(卢象升此时任大名兵备道)。信件迅速的交到卢象升的手中,卢象升一看信,吃惊中带有疑问,信中所说之事是想都不敢想的奇事。
信是朱大典写的,信中说:“知道你大军缺粮,因此,赠送粮食1500石,寥解燃眉之急。如若不足,只要将军开口,大军到达山东境内时将继续捐赠粮食以供军用。只是提醒将军一句:望将军约束军纪,不可在河南、山东境内掠夺百姓。华北乃我大明中原之地,稳定当先,如果由于贵军的掠夺造成山东、河南骚乱,我军将出兵干预。”
卢象升奉旨出兵征缴山东,擒拿朱大典,现在朱大典捐赠军粮,声言不准扰民,大谈中原需稳定!真真的是天下奇闻!天下之大,奇闻异事之多,总不会有出军粮帮助对手的。今天总算是领教了。
卢象升的军粮的确不够,京城的圣旨下来时,户部确实调拨了钱粮,但是仅仅四千多石粮食,两千多两白银,加上自己筹措一部分仅够大军半个月的用度,还要节省着用。今日会合的河南军尚自带了一部分粮草,已经是出乎意外了。河北的一万卫所兵可是一粒粮食也没有带,只是带来了吃饭的嘴巴。朝廷的就地征集粮草的命令几乎就等于是纵兵抢粮。他正在为难,朱家就送来了1500石粮食,这就是大军五六天的用度,确实解了燃眉之急。朝廷没把扰民当回事,朱大典却口口声声的维护稳定,也不知道这天下是谁的?
“卢大人,来人在外面等着呐,请大人明示。”
来报信的军官着急了,见卢大人看着信就愣在了那里,于是赶忙提醒一下。这一提醒,卢象升才缓过神来,于是说道:“你把送信人领进来。”
“是!”
“草民叩见卢大人!”送信的人一边叩头一边说道,他很年轻,有二十几岁的模样。
“起来吧。你是什么人?叫什么名字?”
“回大人的话,小人名叫余全用,是开封曙光粮店的大掌柜。奉我家老爷之命,来此送信、送粮。粮食数量大,我的车马不足,这一批粮食卸车之后还要在送一趟,请大人尽快安排卸车。”
“你家老爷就是朱大典吗?”
“是。”
“此信你家老爷早就准备好了?”
“是前天连同粮食一起送来的。”
“哦,替我谢谢你家老爷,我这就安排接收粮食,下去吧。”
“是!”余全用再次叩头,就退了出去。
送粮的车队中,赶马车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,实际上他们就是浙江护路队一营的特务,改编国防军之后,就是国防军一师一团一营。
一营的营长是石怀亮,他们在河南执行剿匪任务,后来又跟随朱万武到山西剿灭了一股乱民,然后是执行护送移民的任务,驻扎在开封附近尚未撤回,现在奉命全营集结,就在开封城外的一个大村子里隐蔽着,他们的任务是监视朝廷的西路军,一旦他们有下乡抢粮的现象,立即抓捕,俘虏全部送到移民营地。
送粮的马车有一部分就是一营辎重队的马车。
余全用这个掌柜却是真的,他是开封曙光粮店的大掌柜。
余全用出去之后,卢象升又陷入了沉思。这个仗还怎么打?对手朱大典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。朱家军之强悍,普通的大明百姓可能不知道,但是作为知府一级的官僚还是知道一些的,何况中华日报在直隶也有发行,报纸上传达的信息也不少。大名府在直隶的最南端,紧邻着河南,河南的剿匪他也非常清楚,只是没有亲眼见到他们的战斗罢了。作为朝廷的官员,圣旨是不能违抗的,必须执行出战山东的任务。
那基本法他也仔细的看过,办法很好,但确实威胁到皇家的尊严,侵犯了皇上的权利。他的心中是很混乱的,一方面觉得基本法说的对,一方面又要维护皇权。无论如何圣旨是要执行的,这个仗打赢打输都要打,即便明知是败仗也要上前呀!
在河南有朱家几百人的剿匪部队,在南阳有朱家的一个农牧场和几百人的护场队,这些情况卢象升是知道的。但是朝廷的命令是进攻山东,他不能违背,另外,几百人的军队就是再强,能有多大作为?河南这么大,这几百人在哪里也不知道,就是想清剿他们也找不着啊?所以,只好放任不管,还是向山东进发吧。
卢象升召集的各部的将领,除了布置行军次序,还特别强调了军纪。不准扰民,不准抢劫民众的财物粮食,然后大军启动,出发奔山东而去。卢象升知道,河北的卫所军进入河南之后,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已经干过了抢劫百姓之事。并且出去抢劫的军卒也有不少没有回来,不知道是当了逃兵,还是被村民抓了去,或者打死了。反正是丢了不少人,也有出去找的,但是没有找到。
其实这些抢劫未归的卫所兵是被一营抓去了,因为一营出击次数不多,仅三次,每次行动都是一个不漏的抓走了,所以消息没有泄露。
从开封进入山东只有不到100里的距离,到达山东境内的定陶(菏泽附近)也不过200里。大军行军再慢,一天也能走40里,两三天就能进入山东。
---第194章完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