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:崭露头第148章 那个字不讲理(1/2)

.show-app2.apple{display: none;} .show-app2.apple .show-app2-content{width: 100%;} .show-app2.apple img.fenxiang{margin: 0 3px;border-radius: 0;width: 14px;height: 18px;vertical-align: top;}

if(("standalone" in window.navigator) && window.navigator.standalone){ document.writeln(""); } else if(!!navigator.userAgent.match(/\(i[^;]+;( U;)? CPU.+Mac OS X/)){ document.writeln(""); }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”

最快更新明末强国梦最新章节!

二月十六,朱大典父子在书房里的谈话还在继续,房间内没有仆人,茶水都是朱万化动手给父亲和自己倒茶。

朱万化说:“我们还要引导士绅们向工商产业投资,这不单单是增加他们赚钱的渠道,缓解新政的压力。还是使社会的生产能力、资金向资本投资转移,逐渐的改变大明的经济构造,由农业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化,从而引起社会深层次的变革。”

朱大典有点接受不了了。尽管朱万化带来的书他经常看,并且也不仅限于明史这一部书了。新的东西知道不少。但是朱万化这番话,他还是接受不了。于是,他说:“慢点,你先停一停。说这么快,我就听不懂了。”

朱万化笑了:“对不起,父亲,我一着急就忘了选择用词了,我再把刚才的话解释一下。”

于是朱万化又选择大明这个时代的语言,解释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。大明是农业社会,就是说:普天下都是依靠农业收获的农产品来生活,小到衣食住行,大到治理国家都是依赖农业的。这就叫构造单一的农业经济。然后说道工业、技术、资金是怎么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之中,然后再叙述资本经济。

毕竟朱大典看了不少书,这一解释还是明白了不少。

朱万化说:“我们怎么引导他们呢?我想到两个方法:其一是利用我们的报纸,开专栏进行教育和宣传。其二是在各地办一些小的企业,也逐渐吸收当地的士绅参加进来。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他们。山东是不缺少银子的,很快工商业就会发展起来。那时候资本,也就是银子,就会自己找生财的出路。这就会给天下做一个榜样,我大明还愁不富不强吗?

第一批能够做的产业也不少,例如:纺织、缫丝、编织、温室、食品加工、建材、建筑、打井、机井、选种、育种等等以后还可以向冶炼、金属加工、机械制造等重型工业发展。”

“万化,这些产业大部分我都知道,‘机井’是什么?”

“父亲,机井就是用机械提水的井。现在连年旱灾,打井灌溉就很重要了。一般的打井办法是在地面开挖一个很大的坑。四周用木板不断的加固,防止滑坡。越挖越深,直到见到充足的地下水源为止。然后用石料或者砖砌筑井壁,再把挖开的大坑填上。这个过程费工费时,打一口井不容易。

打机井就简单快捷的多了。目前我们有两种方法,他们的区别是出水量的多少。先说简易的:

这种打井方法比较简单,就是用钢管反复的冲击地面,不断的冲击,就会越打越深。还需要不断的把钢管取出来,清理管子内部的泥土。打井的管子是特制的,四周都是小孔,便于清理内部的泥土。

钢管冲击地面,当然不是用手抱着,而是专用的打井机械。动力就用蒸汽机。

达到水源的深度之后,换上一根同样口径的钢管这口井就打完了。

这么细的管子怎么把水提上来呢?它的井口安装一个人力压动的机械,一个人不停的压动手柄,水就被提上来了”

这就是常见的压水井,并不新奇。可是大明的人没见过。这种提水方法有一个限制,就是最大井深不得超过十米,否则,再大的力气也提不上水来。这是一道大气压力计算的数学题,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算一算。

“这种井出水量少,还有一种出水量多的。打井过程完全一样,不同的是井的管子变粗了,有碗口那么大。管子粗,打井的机械就要大。这个粗的管子中是一个双管的提水机械,原理与水车完全相同。双管之中是链条连接的活塞,不断的提起出水管的链条,活塞就把水源源不断的提出来。提水的动力是畜力,就像推磨,一头驴足以带动。他的出水量大,一天可以浇灌十亩地。”

朱大典说道:“我听明白了,这种机井打井过程快捷,使用也方便。但是这么多钢铁器件价格定然昂贵,就怕农民买不起呀!”

是呀,明代的生铁每斤要一分二厘银,熟铁三分银。这还是原料的价钱,制成品还要贵。这样算下来打机井的价格就相当于被它浇灌的土地一年的产量了。症结还在于土地的产量太低。朱家的铁器成本低,可以大幅度的降价,但是降价幅度太大的话,第一会伤害明朝的手工业,造成大面积的破产。第二,奸商们会大量的购买农具,融化成铁料牟利。所以只能另想办法,比如中长期贷款,总之短期还是不好解决。

朱万化换了个话题:“父亲,报纸就在山东,它的力量是巨大的,您可不能放任不管,一定要多过问。我虽然不能常在山东,但我也会通过电报不断的指导他们。威海这个地方即保险,又不会离开政治中心太远,眼下是个合适的地点。”

不知不觉中半天过去了,外面传来敲门声,秋香进来问何时开饭?朱万化看看表,可不是到了午饭时间。于是,立即传话开饭,父子两人就在书房吃了。吃完饭父子两走到花园散步休息,说一些闲话。

因为刚才的话题集中在政治和改革上,这使朱大典不由的总去想朱万化带来的那些书。书中的内容不能在花园里说,于是朱大典就说到了那些奇奇怪怪的字,这些字他差不多也都认识了。

他说:“那边的人到是聪明人,就是用字欠妥,非我汉族吗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