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:初露峥第136章 大明朝的国歌(2/2)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”

最快更新明末强国梦最新章节!

会毁于粮荒!

掌握了粮食,也就掌握了后金、蒙古的命脉。不战而收服他们就成为可能。

乘收复台湾的余威,派舰队出访东印度群岛、吕宋,设立商馆,建立贸易通道。成立南海舰队控制贸易通道,是执行粮食战略的第一步。而后,还要打开南亚几个国家的贸易通道,开辟东南亚半岛(后世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地)的贸易市场,进而开辟印度市场。则粮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。

......

大问题有个头绪了,朱万化也舒畅了不少。他也和朱万雄一起商议了南海舰队的组建,现有舰船的调配,军官的配置,以及基地,常驻据点,补给点,巡航警戒范围等等。

他又想到与西方人打交道有个外交礼仪问题,就是升国旗奏国歌。国旗没问题,大明朝已经有了,国歌可是不知道。

朱万化翻阅了资料才知道中国最早的法定国歌是1911年由清政府颁布的,歌名叫“巩金甄”,严复作词,溥侗作曲。10月4日颁布,就是辛亥革命的前六天。真事悲剧啊,国歌有了,朝廷倒台了!在此之前有几首代用国歌,也是与西方交往,无奈之下瞎凑合的。最早的大概是李鸿章的“李中堂乐”,歌词还凑合,但是其中有一句“仙人掌上玉芙蓉”,于是遭人调侃,演绎出一则笑话(也可能是真事):

说是大清国驻法国大使到任时,举行仪式。仪式中有唱国歌一项。法国是不是马赛曲就不清楚了,反正法国人唱了。轮到大清国了,大使一着急,倒是急中生智,想起了吃花酒时唱的一个曲子。于是张口唱到:“月儿弯弯照楼台,郎做文章姐做鞋(四川读音hai)。郎说姐的针线好,姐说郎儿好文采......”(共四段歌词,仅写出一段,其他从略)

哈哈!权当笑话听吧。

大明朝的国歌也有个故事,挺有意思的,只是故事太长,写在这里离题太远,不大合适,只能取其核心压缩一下:

一日,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(也是开国元勋)。故友来访,徐达自然高兴,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。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,却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,不知道那天就丢了脑袋。徐达感慨万千,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:

“好一朵*,好一朵*,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,奴有心采一朵戴,又怕来年不发芽;”

“好一朵金银花......”

“好一朵玫瑰花......”(删减,是为了减少字数,无他)

这首歌词看似意思浅显,其实寓意隐晦深刻,它反映了徐达当时复杂的心情。歌词中所提到的三种花分别代表了名、利、权。如果你要想拥有它,就要有受惩罚的心理准备。还是个不错的歌。

这个歌在大明广为传唱,经年不衰,几乎无人不知。朱万化一想,它也就相当于国歌了,到底不是朝廷明令颁布的国歌,仅仅代用而已。

朱万化干很多事都是凑合着干,炼钢如此,轧钢、加工、造机床如此,灯光通信、电报也是如此。久而久之凑合的思想根深蒂固了,这回他又想凑合。不凑合不行啊。这个年代的社会精英们说话都文绉绉的,写国歌不得像离骚那样古雅难懂啊!朱万化可没有那个本事,炒个后世的歌曲改改词也不行,这个年代白话文章太轻佻了,没人认可。*的歌词也比较白话,但那是徐达唱的,本朝的典故,谁敢说个不字!

于是*歌就被朱万化拿来,朱万文长于诗词乐曲,略作修饰,并按军乐队的乐器配曲,去掉一些浮漂,使其更显庄重一些,教会军乐队奏曲,歌唱,凑合着就成了大明国歌。

不但有国歌,还有奏国歌的乐队,乐队是去年组建的。作为后世的人,朱万化是知道礼仪仪仗的用途的。因此,去年在金华就组织了一支仪仗部队,连级编制。

一排是仪仗兵,全部选一米七五的身高。明代人个子矮,一米七五已经是高个子了。毛料的礼仪军装特别漂亮,以新式火铳为样本特制的礼仪用枪,刺刀都是镀银的。这枪根本就打不响的,就是好看,分量也轻。由于钢铁质量问题,朱家造的枪支都比较笨重,不适合礼仪上展示使用。仪仗兵的任务就是每天练习队列和各种持枪动作。

二排是军乐队。这个年代欧洲有没有铜管乐朱万化不知道,但是,铜管乐威武雄壮,朱万化是知道的。为了简化,朱万化只是制造了一种次中音号,带三个按键,很标准的。一个军乐队有三只次中音号,另外配三只加长的军号,加长是为了漂亮好看。因为军号上没有改变管子长度的机构(按键),所以音律不全,只是点缀几个音,以壮声色而已。次中音号和军号都是银镍合金打造的,纯银白色。再加西洋小军鼓、大军鼓、铜钹,另外还有三名歌手,按和铉配乐合唱(不是齐唱哦)。歌手及乐队指挥是特意从戏班子中选来的。古代没有扩音装置,戏曲演员全凭一副好嗓子,所以这三位歌手的嗓音绝对洪亮。这个乐队在这个时代绝对够气派。

三排是警卫加后勤。这个仪仗队这次就要跟随倪汝学到台湾,他们有随舰队出使南洋的任务。

---第136章完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