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5章 专案组的进展(2/2)

电话忽然响了,接通后省纪委书记刘佗说道:“书记,我想汇报一下专案组进展情况,今天来不来省委?要不然,我去长安市委?”

“我回去吧,省纪委书记跑到长安市委找我谈工作,我的谱也太大了!”

刘佗笑道:“这没什么,一会就能到。”

感觉刘佗有些着急,王鸿涛便说:“刘书记,你稍微等会,一个小时后,你直接到我省委办公室。”

挂了电话,王鸿涛把培训班的事情交代好,便由高川军送驾车前往省委。

刚进办公室没一会,刘佗便匆匆而来。

进门便说:“书记,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,正厅级干部49人,副厅级干部82人,正处级干部38人,全部完成初步调查。

其中被双规的52名领导干部,反馈的问题全部落实,另外查出了不少问题,我觉得可以定性了,能移交司法机关处理。剩余119人全部接受组织审查,其中重点查办的67名干部,基本上没有挽救的可能。”

认真的看了刘佗递过来的资料,书记和省长打过招呼的高举高放,没有出什么意外,王鸿涛便放心了,领导的意图必须落实。

名单上很多人,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,所以,对于他们的处理,王鸿涛没什么感觉。

严肃刚性的司法,竟被一声“招呼”攻破?这不是只有司法系统存在的问题。“打招呼”这种潜规则,王鸿涛终于被动的参与了!

与其办事跑断双腿,不如托人“打声招呼”。在一些地方,无论多难办的事,打过招呼,就等于开了外挂,青铜变王者,一路畅通无阻。

“那个项目你关照关照。”“那谁的案子麻烦给通融通融。”“这个标是不是考虑一下他们公司?”

剩下的话不用多说,懂的人自然懂,打一声招呼很管用。

一声招呼,可以帮企业在竞标场上“秒杀”对手。一声招呼,“价值千金”。一声短短的招呼,可能扯出长长的利益链条。一声招呼,牵出一串糖葫芦。“打声招呼”,隐晦的字面下,掩藏着权钱交易的本质。

打招呼这事儿,甚至不一定领导干部本人开口,他们的身边人,比如配偶、子女、司机、同学,都可能狐假虎威,借党员干部的影响力说情打招呼。

“打声招呼”,听上去轻描淡写,破坏力却巨大。当“打招呼”变成了一种潜规则,人人都被裹挟其中,做事不老老实实按规定来,习惯于托熟人“打招呼”,程序和规则形同摆设,那社会还有什么公平和秩序可言?

而“被打招呼”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?为什么就甘于听这一声“招呼”?一声招呼,破坏了上下级、同事间、政商间清清爽爽的关系,污染政治生态,破坏公平正义。

制度是外在,最终得靠领导干部的内心自觉。

王鸿涛忍不住问道:“刘书记,其它干部,查了没有?说实话,这是我第一次替人说情、遮掩,心里很不得劲,我想知道,他们的问题大不大?”

刘佗考虑了下,出于稳妥、保护,没有把实情相告,说道:“刘振国主政时一手遮天、说一不二,一把手‘失控’给秦省政治生态致命一击。他的时代,买官卖官就完全公开化、常态化。什么样的一把手就吹什么风,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干部。上级监督太远,同级监督太软,下级监督太难,这是没办法的事。所以,有些同志迫于无奈,最后同流合污,但能幡然醒悟,就有挽救的价值和必要。鸿涛,我在纪检系统干了30年,深知一句话,人在江湖身不由己!这个案子你把握大方向,具体由我处理吧!”

王鸿涛岂能听不出刘佗的善意?

“刘书记,谢谢!我在想,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,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,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。监督是一种负担,但更是一种爱护。

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。当它是负担时,就稳如泰山。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,那么一切也就完了。多一些制度铁笼里的拘束,就会少一些监狱铁窗下的痛悔。纪委的同级监督任重而道远!”